2019年1月27日是第66届“世界防治麻风病日”暨第32届“中国麻风节”,活动主题是“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”。
麻风病防治常识宣传
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,主要侵犯皮肤、外周神经以及多菌型麻风(MB)的上呼吸道。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。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,可致严重的畸残,给病人、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,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,麻风病已经成为一种可防、可治的疾病。
麻风杆菌抗酸染色片
本病是由未经治疗MB患者的鼻分泌物传播或长期与未经治疗患者皮肤接触感染。95%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自然免疫力。虽然患者家属的发病率是同地区正常人的4倍以上,但仅占该地区发病率的一少部分。潜伏期平均5年左右,男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,但以青壮年较多。麻风病有分布不均的特点,当前主要流行在发展中国家,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。目前以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和湖南等部分地区流行较为严重。
一、麻风病的预防:
(一)人群预防:即控制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,早发现、早治疗、防止传播、预防残疾。广泛开展卫生宣教,宣传麻风病的症状、防治知识和免费治疗政策,在流行区做到家喻户晓。坚持早期发现、早治早好,克服歧视、恐惧心理。多发现疑似病例,做到不误诊、不漏诊。
(二)个体预防:对新病人的家属每年进行一次体查,看有无可疑症状,体检连续进行5--10年。对患者进行确诊后,立即开始规则性联合化疗(MDT)。利福平有极强的杀麻风菌作用,服用第一剂MDT药物三天内即可失去对他人的传染性。与此同时应对MB患者的鼻、口腔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。麻风杆菌的活力低于结核杆菌,无需特别防护和消毒。检查病人后仅需用肥皂流水洗手,污物焚烧或煮沸30分钟,衣物暴晒2小时。
(三)流行疫区管理:对患者家属及近邻进行监测并向群众开展卫生知识宣教,无其它特殊管理。
二、麻风残疾:
麻风杆菌侵犯周围神经,引起炎症反应,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,可造成残疾。若功能障碍发生在半年以内,并能得到正确处理,可恢复功能;发现较晚,可能导致残疾;如果处理得当,可使残疾症状改善或不再加重。
(1)自我保护:对已有麻木或可见的损伤情况下,应教会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保护和功能锻炼以防残疾加重。
(2)康复:病人要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活习惯。在社区的同情和帮助下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。
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已于1995年发文(残联组联函字2号)指出:应对麻风残疾者与其它残疾者一视同仁,凡符合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者,均应持有残疾人证,享有国家规定的待遇。
麻风病的基本概述
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,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,在《圣经》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。患者多处发生溃疡,并可导致残疾。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,感染这种病后要过2-7年才会发病,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。在世界上许多地方,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要是没钱或缺乏药物,汉森在1868年开始研究麻风病。这种病常常累及一个家庭中的多个成员,许多医生怀疑它可能是遗传性疾病。然而当汉森检查了几个病例的病史后注意到,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员分居,其他成员就不会患病。所以,麻风病不是遗传病。汉森寻找麻风病的致病菌。1873年,他发现了麻风杆菌,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。
麻风病的症状
麻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皮疹和神经粗大。根据机体免疫力的不同,临床上将麻风病分为少菌型和多菌型麻风。少菌型麻风患者有较强的免疫力,传染性小。初期表现为一块或数块表面干燥、边界清楚、不痒的红斑或斑块,麻风杆菌检查呈阴性。早期出现麻木,常有周围神经粗大,早期还可以出现肢体畸残。多菌型麻风患者可能出现面部、躯干和四肢皮肤的弥漫性浸润,面部眉毛外1/3稀疏脱落,面部稍微浮肿并有蚂蚁爬行的感觉,两眼球结膜有充血,如同醉酒者。此时病人的周围神经可以不粗大,皮肤表面也没有麻木。但敏感的病人可出现机体异常,此时皮肤可查出麻风杆菌阳性。如果不及时检查,机体可出现斑块和结节,皮肤可逐渐麻木,周围神经也可粗大,两眉脱光。
医教科 /荐文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