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报道,2017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2675例(2672例输入病例,3例输血感染病例),首次实现全年无本地病例报告,所有病例全部为境外输入。
2019年4月26日是第12个“全国疟疾日”,今年宣传主题是“消除疟疾,谨防境外输入再传播”。
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。疟疾俗称“冷热病”、 “打摆子”,是世界上流行最广、危害最大的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寄生虫病。据了解,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。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,把疟原虫注入人体,10-20天后就会发病。发病前往往有疲乏、不适、厌食等症状,发病时经历发冷期、发热期、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。
我院专家提醒:“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方法。目前,随着气温升高,要注意做好防蚊、灭蚊工作。避免露宿,夜间野外作业要穿长裤和长袖衣服,暴露部位涂抹防蚊油,居室要安装纱门纱窗,睡觉使用蚊帐,或用蚊香驱蚊,在蚊虫滋生繁殖旺盛季节,可采用灭蚊药水对居住地进行喷洒。如果出现发冷、发热及乏力、头疼、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,避免将疟疾当成感冒贻误治疗时机。人口流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。在疟疾流行区生活期间或者离开后一个月内出现发热症状,应高度怀疑疟疾,须立即就医检查,并主动告知疟区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。”
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
1.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, 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发冷、发热、出汗。
2.疟疾可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,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子叮咬,禁止疟疾患者献血。
3.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,派驻非洲、东南亚等地的随队医生应当具备疟疾诊治能力,并储备足量疟疾治疗药物。
4.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。
5.重症疟疾会危及生命,去疟疾流行区旅行后出现发冷、发热、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,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旅行史。
6.疟疾确诊后,应按照医嘱全程、足量服药,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。
7.医务人员对确诊的疟疾病例应按照《抗疟药使用规范》(WS/T-485-2016)给予足量规范的抗疟治疗。
供稿/黄新宇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