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“世界防治结核病日”。我国宣传主题是“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”。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,动员全社会全面行动、全力投入,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、全民共享结核病防治成果的良好氛围,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,助力健康中国建设。
一、肺结核,你需要了解的事实
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。想象一下,一个微小的病原体,却能引发如此大的麻烦!当结核杆菌进入我们的肺部时,它们开始破坏肺组织,导致一系列问题。如果未经治疗,一个结核病人平均可以感染10到15个人——这正是结核病控制所面临的挑战。
二、症状?别让它们溜走!
肺结核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的咳嗽、咳痰(有时带血)、胸痛、乏力、体重减轻、发热和盗汗尤其是夜间。听起来或许像是普通感冒,但它们的持久性和严重程度是警钟。一个简单的咳嗽,可能就掩盖了结核杆菌的潜伏。
三、结核病怎样传播?
结核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,当一个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咳嗽、打喷嚏或者说话时,他们就会释放含有结核杆菌的微小飞沫。而我们呼吸这些被污染的空气,就有可能被感染。然而,并不是所有接触过结核杆菌的人都会生病。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阻止细菌增长,这称为“潜伏性结核感染”,没有症状也不会传染给他人。
此外,营养不良、生活条件差、过度疲劳、吸烟、酗酒以及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都会增加感染肺结核的风险。
四、检测与治疗:战胜结核的武器
幸运的是,肺结核是可预防和可治愈的。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关键。皮内注射试验(PPD测试)和血液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是否感染了结核杆菌。若出现积极症状,通常还需要进行胸部X光或CT扫描,甚至肺部组织的微创取样。
治疗通常包括一组抗结核药物的长期服用,治疗周期至少为6个月。遵循医生的指导,完成整个疗程至关重要,即使症状消失,也不能擅自中断治疗。这样做不仅会恢复健康,还可以防止耐药性结核病的发展。
当然,如果不幸患上了肺结核,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。肺结核虽然是一种传染病,但并非不治之症。在医生的指导下,通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,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康复。治疗肺结核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。因此,一旦确诊为肺结核,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,按时服药、定期复查,直至痊愈。
五、我们能做什么?
1. 增强免疫力: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肺结核的基础。这包括均衡饮食,摄入足够的营养,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,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。同时,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,可以提高身体素质,增强免疫力。
2. 接种疫苗:卡介苗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手段,尤其是对于新生儿和儿童来说更为重要。接种卡介苗可以帮助身体产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,降低感染风险。
3. 避免密切接触: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因此与肺结核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。特别是在封闭、拥挤的环境中,应尽量避免与肺结核患者长时间接触。如果家庭成员中有肺结核患者,应确保患者居住的环境通风良好,并尽量减少与患者的接触。
4. 注意个人卫生: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肺结核的关键。勤洗手、戴口罩、避免随地吐痰等行为,可以有效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。同时,注意室内清洁,定期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新鲜。
5. 定期体检:定期进行体检是发现肺结核的重要手段。通过体检,可以及早发现肺结核的疑似症状,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。对于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,更应该加强体检和监测。
6. 控制传染源:对于已经确诊的肺结核患者,应尽早接受规范的抗结核治疗,以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。同时,对于疑似肺结核的患者,也应及时就医,以免延误治疗时机。
预防肺结核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,包括增强免疫力、接种疫苗、避免密切接触、注意个人卫生、定期体检以及控制传染源等。只有综合采取这些措施,我们才能有效地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,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提醒我们,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可能是对抗结核病的关键一步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普及知识,加强防护,用科学的方法对抗肺结核,让每一次呼吸都能自由而健康。
(来源:哈医大附属二院)
|